新聞資訊
始終秉承“誠信嚴謹、高質高效”的經營理念
Scroll
進一步保護黑土地 向中低產田要效益
閱讀 1559  ·  發布日期 2022-06-02

民以食為天,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重要物質保證。尤其是當前面對國際局勢變動,如何保證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已經成為我們必須回答好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這為我們解決新時代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指明了方向。

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創歷史新高,達到1573.54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11.5%,連續十一年位居全國首位,并且保持“十八連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典型黑土為主的耕地生產潛力大、產能穩。今年,按照國家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部署,黑龍江省要調增大豆種植面積1000萬畝,大豆面積達到6850萬畝。如何繼續保持全省糧食總產穩定在高位,已成為政府部門、農業生產者和科研工作者必須深入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農田就是農田,農田必須是良田。這也直接指出了黑土地保護工作的關鍵所在。截至2021年,黑龍江省建成高產穩產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面積的33.9%,仍有近7成的耕地處于中低產水平。中低產田改良是黑土保護工作的難點、痛點和堵點,也是未來保證糧食產量穩定在高位的潛力所在和最有效途徑。按照改良1畝中低產田、畝增產糧食150斤保守估算,改良全省1億畝中低產田,每年可增加150億斤糧食產量,相當于在現有糧食產能基礎上再提高10%的產量。

中低產田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為因素。即人們開發利用土地過程中采取的農業措施和環境因素不協調,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連作障礙、土壤次生鹽漬化和沙化等,這類土壤由于種養失衡或管理不當造成土壤產能降低,可以通過合理輪作、培肥、保育、合理施肥等措施使低產問題得到改善。二是自然因素。如白漿土、低濕地、鹽堿土和瘠薄土壤等障礙土壤的形成。障礙土壤就是有限制作物生長因子的土壤,障礙因子包括障礙土層、高鹽堿成分、滯黏潛育化等。這類土壤改良難度大,但改良后糧食增產潛力更大。其改良不能單純依靠保育培肥,必須通過工程、機械改土、農藝等綜合措施消除障礙因子,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

白漿土是黑龍江省面積最大的障礙土壤,面積4971萬畝,其中耕地面積近3000萬畝,70%分布在三江平原。白漿土耕層淺薄、養分含量低,含有堅硬的白漿層,耐旱耐澇能力差,作物產量低而不穩,遇到旱澇災害容易絕產。低濕地主要分布在低平原草甸土和沼澤土區,全省面積2000萬畝左右。該類土壤粘滯、排水不暢,旱作易澇,如果開墾為水田,由于黑土層薄,肥力低,養分容量小,水稻產量比鄰近的黑土低20%以上。除此之外,還有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的鹽堿土,面積1500萬畝,由于鹽分表聚,造成作物減產絕收現象也十分嚴重。

針對白漿土,黑龍江省農科院歷經三代人近50年的刻苦攻關,成功研發了白漿土心土改良培肥綜合技術模式及配套機械,實現畝增產21%。“十三五”期間的科研成果白漿土水田秸稈還田循環調氮技術模式,可實現土壤有機碳增加4%、有效孔隙增加15%,10年后水稻平均產量增加14%。針對低濕地問題,黑龍江省農科院經過7年研究,提出稻殼機械深埋深松技術的新模式,使三江地區的沼澤化草甸土水稻由原來畝產500斤增加到千斤產量,改良效果可持續8年以上。此外,黑龍江省農科院歷經20多年的深入研究,針對鹽堿地問題,還提出了有機物料機械深埋改良鹽堿土的技術模式。

盡管中低產田改良對土壤產能提升效果顯著,但在實際生產中卻難以推廣。究其原因,一是投入問題。中低產田改良屬于農田基本建設范疇,工程量大、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加之農業自身風險的不可預期性,缺少政策和資金支持,農戶或新型農業主體很難獨自承擔。二是作為技術實施載體的專用機械缺乏。因地施策的改土方法要有與之配套的專用機械才能發揮效果,而改土機械與常用的耕種、收獲機械不同,屬于農業生產中非必要機械,是增加的額外生產成本。三是認識問題。中低產田改良雖然效果突出,但是由于政策導向、農戶認識等方面問題,實際上這項工作仍然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缺乏強有力的政府支持、宣傳引導和典型帶動。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為進一步保護黑土地,向中低產田和障礙性土壤要效益,建議從四個方面發力。

強化政策引領。在黑土地保護整體投入資金不變的前提下,統籌考慮保護重點,將中低產田改良納入優先支持項,將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和資金向中低產田傾斜。強化政策扶持作用,將與改土技術配套的土壤改良機械納入到農機補貼目錄,解決裝備不足問題,鼓勵廣大農戶和新型農業主體主動投身到中低產田改造中來,發揮其主力軍作用。

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土壤改良創新團隊建設,成立省級中低產田改良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由屬地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組成的專家服務團隊,加快改良技術創新推廣。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大省級中低產田方面科研立項支持,同時結合實際需求推動部省聯動項目向中低產田改造方向傾斜。加強國際合作,讓更多國家黑土保護利用和科學研究的成果,在東北黑土地上開花結果,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

強化投入保障。堅持黑土保護的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發揮政府投入引領作用,以市場化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企業積極參與,形成黑土地保護建設長效機制。通過財稅政策創新,鼓勵引導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向中低產田改良領域集聚,形成多元化、市場化投入態勢。

強化示范帶動。通過地方政府、科研單位和農業主體多方共建的方式,在中低產田典型區域開展技術集成示范,打造樣板田,通過召開改良作業、秋季測產現場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加快成熟技術裝備示范推廣,營造氛圍,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見效的中低產田改造的技術模式,共同助力黑土地保護工作的提檔升級。

相關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