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全國農業科研院校、推廣部門和土壤調理劑生產企業的160余位代表在京參加了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中國農學會農業分析測試分會、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聯合召開的,以“提升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為主題的首屆土壤調理劑產業發展和安全使用技術研討會。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何才文副司長做了重要講話,希望產學研各方攜起手來,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和技術成果,為共同促進土壤調理劑產業發展和安全使用做出貢獻,為生態文明奉獻一份力量。耕地是農業生產之基,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農業資源。用好地、養好地,保持耕地質量的穩定,實現有限的耕地資源永續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就耕地質量問題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要以高度的責任感,歷史的使命感,做好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的文章。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給我們“三農”工作特別是耕地的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抓住了當前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
我國土壤學知名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黃鴻翔研究員強調,耕地數量不足與質量不高是制約我國農業生產的最大障礙,提高耕地質量是我國發展農業的根本途徑,而施用土壤調理劑是提高耕地質量的重要手段。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土壤肥料技術處李榮處長指出,我國耕地質量普遍存在耕地基礎地力后勁不足、土壤養分失衡、土壤生態功能變差、土壤污染日趨加劇等問題。中國化工信息中心陳麗主任倡導生產企業應注重原料、工藝研發,理性發展土壤調理劑產業。
中國科學院施衛明研究員、劉建明研究員分別就我國酸化土壤改良、污染土壤修復和礦產資源開發應用等做了研究進展報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徐明崗研究員闡述了我國中低產田改良的技術措施和實踐經驗,提出“藏糧于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和戰略需求。此外,其他來自農業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企業界代表還介紹了在碳酸鈣、磷石膏、堿渣、鉀硅調理機、有機調理機等產品的產業創新和安全使用方面取得的進展。
土壤調理劑是“指加入障礙土壤中以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和/或生物性狀的物料,適用于改善土壤結構、降低土壤鹽堿危害、調節土壤酸堿度、改善土壤水分狀況或修復污染土壤等”。目前,獲準農業部登記的土壤調理劑產品40余個,年產量約200~300萬噸。產品主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以味精發酵尾液、餐廚廢棄物、禽類羽毛等為原料的有機源土壤調理劑,另一類是以牡蠣殼、鉀長石、麥飯石、蒙脫石、沸石、硅藻土、菱鎂礦、磷礦等為主要原料的礦物源土壤調理劑,第三類是以聚酯為原料的農林保水劑。
土壤調理劑作為土壤改良技術的物化產品,近些年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依靠技術創新,企業不斷推出新原料、新工藝、新產品,產業發展活躍。但與此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諸如未經處理的廢棄物進入農田、安全風險評價滯后、應用技術有待完善等,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想法設法加以解決。
農業部十分重視對土壤調理劑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土壤調理劑科學使用和健康發展。一是嚴格登記管理。農業部肥料登記評審委員會對土壤調理劑產品的登記,制定了嚴格的評審標準和規范,嚴把準入關,并積極推進此類產品生產和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二是重視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結合此類產品發展現狀以及管理和使用技術需求,農業部組織技術力量強化標準制修訂研究。已頒布實施了《土壤調理劑 效果試驗和評價要求》、《土壤調理劑 鈣、鎂、硅含量的測定》和《土壤調理劑 磷、鉀含量的測定》等3個農業行業標準,為土壤調理劑質量檢驗和效果評價提供了技術依據。三是強化原料和工藝控制。評審委員會結合實際,多次專題研究,就土壤調理劑質量檢驗、效果試驗、有害元素限量、標簽標識、生產工藝、原料來源、施用效果、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科學分類、管理機制等,提出了多項管理意見,規范了行業發展。
何才文副司長特別強調,目前我國土壤調理劑產業發展和使用還存在不少問題,如一些產品存在工藝和質量不穩定、重金屬等污染物的潛在風險、產品研發和推廣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產品評價技術體系不夠完善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壤調理劑科學使用和健康發展,但也給規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農業部門切實做好管理與服務工作,也同時要求企業和科技人員正視問題,下大力氣解決存在的問題。總體看,重點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強化源頭控制,要對可能用于土壤調理劑的各種原料進行科學評估,不成熟的產品不予登記;要逐步建立禁止使用的原料目錄,切斷潛在污染源。二是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和責任意識,有效利用資源,建立好企業質量管理制度。三是強化跟蹤管理,加強登記后的監管與評價,生產企業應積極配合并提供試驗數據,跟蹤評價結果將作為續展登記的依據。四是強化市場監管,將安排不定期監督抽查和質量檢驗,發現問題立即曝光,以凈化土壤調理劑市場。